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取消门诊输液成共识 需求下沉亟待规范
发布日期:2016-10-31 来源:医药经济报 马飞 浏览次数:1534

  又有一个省份取消门诊输液。10月8日起,黑龙江全省三级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各类专科医院)的各科室将全面停止门诊静脉输液。注意,是所有静脉输液。此举比浙江要求所有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取消输液更进一步,又比首个全省范围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年底前同样全面停止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的江苏在时间上更早。此外,四川、河南、安徽等地也在停止门诊输液。

 

  在药占比、限抗、处方合格率、门诊输液率等政策推动下,其深度和广度还将拓展。有专家告诉记者:“输液被严管只是技术手段,不能治本,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住门诊输液及抗生素的滥用。因此,输液市场总的增速会放缓,甚至会出现负增长。我认为,没有专利或非独家的抗菌药会被看空,而在细分领域对耐药菌独具作用的产品反而是利好。产业价值链中的输液企业、抗生素企业、中药注射剂企业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联产品齐受压

  

  停止门诊输液似乎成为共识,首当其冲的是输液市场容量进一步萎缩。记者梳理了当下以输液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增幅均在下滑。

 

  “形势不容乐观。”一位不愿具名的药企高管直言,“门诊里的输液大多数都是作为载体和溶媒功能与冻干粉针剂等联合使用,尤其是抗炎类药物。随着限用范围的扩大,不少低端普通输液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产品将会大洗牌,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我的判断是,输液产品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端治疗型输液等产品或成新‘靶点’,同时其关联产品将面临考验。”

 

  事实上,新GMP认证、招标等政策已让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停产或被收购,而大企业也在转型。对此,联邦制药副总裁高红星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称:“限制门诊输液,对我们公司的抗生素产品有影响但不明显。”

 

  高红星解释道:“不同的品种可能境遇不同。如在医院的门诊部,成人、儿童的感冒发热等常见病常常要门诊输液,一旦停用,影响还是很大的。而患者确实需要服用抗生素,则会导致抗生素剂型的改变。像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口服抗生素药物相对安全,或许会在逆境中赢得机会。”他认为,真正受到影响的将是常用抗生素类产品,其使用会快速下降。

 

  现已叫停门诊输液的医疗机构印证了上述情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从取消门诊输液后,抗生素处方率从13%降至7%。北京航空总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后,门诊处方抗菌药比例降至7.6%,药品不良反应率同比下降51%。

 

  “而非限制类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则影响不大。”前述专家称,中药注射剂是门诊输液使用的“大头”之一,这类关联产品的使用会在政策调整后腾出空间,可能对口服制剂和小水针是利好。


  需求分化或下沉

  

  值得留意的是,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部门8月底联合发布的《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的比例基本达到全覆盖。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机制,医疗机构主要耐药菌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

 

  “叫停门诊输液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减少输液造成的医疗事故、耐药性等问题。同时,促进分级诊疗,把部分真正需要输液的病人下沉到基层或社区。”中部某省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张兆雄则告诉记者,基层输液的比重很大,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及村镇医院,输液收入可能是支撑医院或诊所的重要经济来源。不过,他直言:“在严控大医院门诊输液的同时,也要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相应的约束。”

 

  最新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显示,按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静脉注射的占57.9%,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0%以上。或许,这正是大范围限用的本质原因所在。

 

  有专家认为:“要遏制住输液泛滥现象,不仅要改变从医者的理念,也要改变患者不正常的治病观。”他认为,大医院严格管理,并不能掩盖县级及以下医院仍广泛存在的过度输液问题,怎么跟进并协同规范仍需配套政策衔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更深层次来说,这几天,超级细菌攻克1000倍浓度抗生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他认为:“这说明人们已意识到抗菌药物正在逐步丧失其优势,另一方面也映射出当前新型抗生素研发创新的紧迫性。” 


     (本文版权归医药经济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