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保为主的支付模式改革全面推进下,尤其是药品集采和多元支付模式改革双管齐下,医疗机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压力下的转型则是医疗服务方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按照原先粗放管理模式运营的医院将重新审视可运用的工具和路径,有助于其维持并做大现有体量的路径将受到重视,在这其中,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将凸显,这也将推动医院逐步蚕食现有市场,推动第三方平台公司的全面转型。
首先,从
药品集采来看,药价下降推动
医院服务模式转型,改变以药养医,转向依靠检查和住院。医保支付价是集采的主要目标,随着医保支付价的逐步推出,无论是否是集采药品,同一通用名下的药品都将是统一的医保支付价格。在药价下跌之后,医院和医生在药品上的利益可能会转向中成药和其他创新药,但日常用量较大的还是化药为主,这导致医院将更为倚重治疗和服务。
其次,随着以DRG为主的多元支付模式改革推开之后,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和单个住院病例所获取的平均收入将出现持续下降,而为了维持营收不缩水,必须加大病人数量的获取,以减少床位空置率。
从上述两点来看,医院在门诊上更依赖于检查,在住院上更依赖于手术来获取收益,而这些都需要持续的扩张流量来转化。在过去的5年里,伴随着医联体和医共体的落地,不同医院之间的联合有松散也有紧密。但确实是在支付改革到来之前,为医院尤其是大医院打好了基础。不过,随着医院联合的进程逐渐进入尾声,医院对病人的获取已经进入新阶段,主要是挖掘现有联合体内的潜力和持续向周边进行扩张。
在这样的市场现状下,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凸显了出来。虽然在过去的6年,互联网医疗并没有创造出真正的商业模式,但其作为工具的价值是无可置疑的。在医保未将互联网医疗纳入报销之前,也有部分医院在互联网上进行拓展,但效果大都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线下医院并不将其作为重点,在线下病人都人满为患的现状下,线上的投入不太能体现出很好的回报。另一方面,由于线上无法报销,即使将病人导入,留存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随着医保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扩大病人来源。当然,第一步是将医联体和医共体内的下级医院用互联网连接起来。之前只有一些较为弱势的二三级医院开展过这些服务,更多的只是尝试,并没有全面的展开。一旦大医院开始推动,未来市场将迎来较大变革,互联网将是这一进程的助推器。
当然,公立医疗体系的服务意识不强,这制约了客户满意度。但中国病人更在乎的是医生的技术能力而不是服务能力,具有最优质医疗资源的公立医院仍然是具备足够的优势。而且,随着医疗支付的改变,价值和效率将成为核心考虑,医院将有动力通过互联网或移动工具来加强与病人的互动,提高治疗效果并控制成本。
最后,DRG的支付模式一旦开始全面试点并逐步推开,住院费用向门诊转移将成为常态,互联网也将成为承载这一转移的工具。DRG实施之后,由于打包定额支付,单个病例的均次费用将出现下降,为了满足固定额度的要求,医院会将住院费用向院前和院后转移,尤其是将入院前检查转移到门诊,出院后门诊也将出现明显抬升。
由于住院时长明显缩短,部分原本发生在住院后期的费用会转移到门诊,比如部分药物和检查。由于出院时间比原先提前,医院会加强对病人的随访,病人也有明确问诊需求,通过互联网问诊并开具药品和检查单,免去排队付费、检查和取药等诸多手续。而且,借助互联网手段,即使病人完全康复之后,定期的随访和问诊和配药等需求也将更容易与医院互动。
因此,获取更多病人和转移费用将是医院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主要目标,而这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保证医院收入不下降并能持续扩张。只有获取更多病
人才能保证医院营收上升,只有将住院费用向门诊转移才能保证医院在单个病例的收入下降幅度减缓。至于互联网医疗本身是否能盈利并不重要,只要能有效实施上述目标,医院尤其是那些大体量医院能由此获得的营收将远大于实际的投入。
随着医院将病人越来越多的聚拢在自身的平台上,独立第三方的发展将日渐聚焦在非医疗领域,只能在医疗外围发展满足用户的简单咨询和问诊的诉求,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辅助角色。由于只能靠卖产品获取收入,其自身规模的增长取决于
保健品等非药产品的销售,最终成为大
健康产品的线上渠道之一。